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全国劳动模范刘加良丨始于匠心 臻于精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5日
全国劳动模范刘加良丨始于匠心 臻于精品

  在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有这样一位“铸心”人,他扎根生产最前沿,以匠人之心雕琢大国重器,以创新之魂突破技术壁垒,以传承之志培育技能人才,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发东安刘加良。他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践行了新时代航发人“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的铿锵誓言。

择一事终一生 淬炼成钢铸“匠心”

  1993年,刘加良怀揣分配通知书来到东安,从此与航空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初入车间,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便一头扎进制造海洋。

  晨光里,他在高精度零件加工中捕捉细如发丝的刀具震颤;星光下,他逐字破译满是专业术语的工艺手册,用十大本手写笔记将晦涩的语言转化为便于实操的“刘氏注解”。

  从重点型号攻关到新研型号试制,从一线操机手到幕后编程师,三十年的沉淀,刘加良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集数控编程与加工于一身的复合型技能专家,书写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人生。

  在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涡轴-16发动机研制攻关中,发动机前机匣组合件加工极关键、极复杂、技术含量极高,交付节点迫在眉睫,但车铣复合五轴加工中心由于没有编程软件后置处理文件,无法完成3D模型的五轴编程。

  是花高价在外资企业购买,还是自己攻克这个“拦路虎”?

  面对困难,刘加良选择自己上,带领大师工作室成员,自行研究编写五轴非正交机床多元协同式后置处理策略脚本文件,随着软件编程的优化、后置处理程序代码校验、机床仿真加工……车铣复合数控加工程序顺利传入机床,最终完成了产品首件加工,保障了产品零超差交付,为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钻一行精一行 破局攻坚砺“匠艺”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飞机的“心脏”,是世界上公认的核心技术门槛最高、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动力机械。

  “产品精度差0.01毫米都可能影响发动机性能。”这是刘加良常挂在嘴边的话。凭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攻克了高精度零件加工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其加工的产品合格率长期保持行业内较高水平,成为公司精密加工领域的“定海神针”。

  面对新材料、新设备带来的挑战,他说:“难题就像磨刀石,跟它‘较劲’的过程也是让思路更灵活的历练,不知不觉就长了本事。”刘加良始终冲锋在技术攻坚一线,带领团队以“破局者”的姿态,在科研生产的“无人区”中专门啃“硬骨头”,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应用,取得了诸多突破。

  在高精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中,AG螺纹孔加工数量是最多的,其中直径公差仅为0.04mm,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一半,加工难度极大。

  刘加良带领团队,锚定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加工效率、节省刀具消耗三大关键方向开展立项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圆满成功,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600万元以上。刘加良还独创了“一种多零点零件的数控加工方法”,使加工产品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到95%以上,此操作法大面积推广后,年创造效益1000万元以上。

  “不拘泥于常规、不满足于成绩、不畏惧于困难。”刘加良坚持在实践中探索,牵头完成30余项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5项重大研究课题,主持完成2项技术研究课题、500余项精益改善项目,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授权。

传一艺育一方 星火燎原塑“匠人”

  “单兵突进难以擎起大国重器的千钧之重,唯有群雁齐飞方能搏击万里长空。”刘加良深谙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刘加良将多年实践经验转化成数控程序语言,在满足产品要求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优化,凝练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系统化传承技能精髓,总结编写50篇标准化技能操作指导书,编著的《数控加工》被纳入教育部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发表2篇国内专业期刊论文、13篇行业内部科技论文……他为行业留下宝贵的技术财富。

  刘加良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探索创新、精益求精、匠心传承”的标语格外醒目,在他的带领下,一批“90后”技能新锐脱颖而出:徒弟路晨斩获“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8名成员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10人晋升高级技师,工作室更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一国家级集体荣誉,成为航空制造领域的人才“孵化器”。

  刘加良常说:“工匠精神不仅要追求技艺的极致,更要有为行业育才的胸怀。”这种一人领航到群星闪耀的“传帮带”生态,正是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事业薪火相传的缩影。

  “手中的奖牌是荣誉,更是责任。”站在新起点上,刘加良的目光将投向更远方,他将带领团队全力投身民机产业,探索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的深度融合,为加快打造更加强劲的“中国心”、建设航空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当祖国战鹰掠过长空,这位把半生岁月都浸润在航空发动机轰鸣声中的工作者,依然埋身于工作台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精心打磨零件,以务实担当、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精神,继续书写着新时代航发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