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次零件全部磨削完成,没有出现内孔烧伤!”在齿轮分厂飞发附工区加工间内,技术专家马辉和技能专家徐艳滨手持零件,兴奋地向工区领导汇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标志着困扰车间多日的离合器外套齿轮内磨烧伤难题终于被攻克,也为公司冲刺全年科研生产任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前,离合器外套齿轮生产任务紧急,但内孔磨削环节却频频“掉链子”。该零件硬度高、内孔需渗碳处理,且对直径精度、圆柱度要求极高,必须通过数控内圆磨加工。可一次磨削却经常烧伤,严重影响产品交付进度,成为制约生产的“卡脖子”问题。

“绝不能让难题挡住生产步伐!”面对困境,党员、技术专家马辉主动请缨,联合党员、技能专家徐艳滨组成攻坚小组,立下“三天内解决问题”的“军令状”。他们一头扎进车间,从材料特性、设备参数到加工流程,逐环节排查原因。通过反复试验观察,两人发现:原本使用的砂轮磨粒硬度不足,磨削高硬材料时极易倒钝,是导致烧伤的主要原因;同时,零件内孔较深,现有冷却方式无法覆盖磨削区域,加上磨削程序中存在上刀量过大、修整频率过低、光刀停留时间过长等问题,多重因素叠加加剧了烧伤现象。
找到症结后,攻坚小组立即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马辉第一时间联系定制材料砂轮,并要求加大砂轮气孔,提升磨削性能与容屑能力;徐艳滨则围绕冷却难题展开攻关,在原有冷却系统基础上,创新性增加内冷却管,让冷却液精准直达内孔磨削区域,彻底解决冷却不充分问题。针对磨削程序缺陷,两人反复调试,提高砂轮修整频率,增加修整步骤,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尝试,最终确定了参数。
方案实施当天,马辉和徐艳滨全程守在机床旁。徐艳滨精准操作机床,马辉实时监测砂轮状态和冷却效果。在两人有条不紊地操作配合下,零件终于完成磨削。经检测,所有零件内孔无烧伤痕迹,尺寸精度、圆柱度均完全符合要求,一次合格率达到100%。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当下生产难题,更形成了标准化流程,为后续同类零件加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高烧伤率,到产品全部100%合格,马辉与徐艳滨用行动证明:再难的“卡脖子”问题,也敌不过“倒计时”的紧迫感与“钉钉子”的执行力。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破题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