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休闲时光 |
|
|
“聪冲”和“聪”的匆匆 |
加入时间:2020/8/25 |
来源:admin |
访问量:478 |
|
“聪冲”,是爸爸的微信昵称。
“聪”,是儿子的微信昵称。
“聪”从出生到现在,他的记忆里,每年爸爸大概都有十个半月是在外出差,每次回家都是短短几天、稍站脚步,就匆匆奔赴下一个服务保障基地。
团圆时间总是短暂,“聪冲”和“聪”父子相聚也总是匆匆。
父子的相聚匆匆
小时候,“聪”问:“爸爸去哪儿?”得到的回答,有时是山东、有时是新疆、有时是海南……他最期盼的就是爸爸回家的日子,他最期待牵着爸爸的大手去幼儿园。
“聪”问:“爸爸,你的工作是做什么的?”爸爸说:“你看啊,天上的飞机要飞起来,需要发动机来提供飞行动力、传动系统来传输动力,爸爸是服务代表,工作就是让装在飞机上的东安装备正常工作,不闹小脾气、不生病,为飞行员、为部队、为国防服务啊。”
“聪”说,爸爸每次临走前都会叮嘱他这个小小的男子汉,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学习,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奶奶的四个孩子中,爸爸是最小的、又常年在外,老人家惦记着呢。知道爸爸要回来了,腿脚不好的奶奶都会慢慢踱步去小卖店,买上两瓶啤酒、花生米,在楼下单元门口巴望着、等着老儿子回来……
都说爱是长情的陪伴。“聪”说,爸爸一直心怀愧疚于爷爷奶奶,他因为工作原因对爷爷奶奶的陪伴太少太少。
1994年在东安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生的爷爷辞世,2008年奶奶也走了,爸爸泪流成河……
“聪”慢慢长大了。长大后,“聪”也成为了一名东安人。他走近了爸爸,也更理解了爸爸的抉择。“国家利益至上”,像爸爸一样的 东安服务代表们, 在国家这个“大家”和自己的“小家”这道选择题上,他们选择了带着牵挂、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报效祖国。
寒冬或是酷暑,火车站或是机场,一次又一次,“聪”目送着爸爸和同事们的背影奔赴下一个保障基地。
“聪冲”的步履匆匆
爸爸有时疑惑,时间都去哪了?
爸爸的工作笔记,悄然记录下了岁月的足迹。
工作笔记记录着东安服务代表们每次常规保障任务的工作过程、排故难点、经验与总结、思考与启发,也记录着爸爸身影的时空转换:2008年北京奥运安保、2009年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2009年空军建军60周年阅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
当工作笔记翻到2017年7月30日,爸爸做了特别的标注。
那一天,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受阅官兵列阵沙场,以战斗姿态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气势如虹的阅兵场上,天空中翱翔的一架架战鹰引人注目。
同一时间,爸爸在基地仰望长空,注视着战鹰的飞行姿态,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在所有阅兵训练基地中,内蒙古朱日和的条件是最艰苦的。昼夜温差大、艰苦的生活、卫生环境,给前线的阅兵保障队员带来了极大挑战,中暑、拉肚、头痛几乎“传染”了每一个人。
爸爸已经54岁了,他原本因为年龄可以住进条件更好的房间,但他却不顾身体疾病和其他队员挤进了八十多人的大宿舍。爸爸说“只有和兄弟们一起吃睡才能有干劲儿,只要兄弟们一起并肩战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他们拿出了东安人一贯的吃苦耐劳、善打硬仗作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一次紧急排故中,爸爸带领其他队员在地表温度近60℃的条件下,上下攀爬四五米高的台架查找故障原因,这样一干就干到了凌晨两点多。从早忙到晚的队员,在故障排除后,顾不上夜晚的阴冷,全部瘫躺在地上,有的队员甚至立马睡了过去、发出了呼噜声,他们太累了。
建军90周年阅兵圆满落幕。
那天,爸爸在工作笔记里做了特别的标注:画了一面国旗。
文字记录着:朱日和•沙场秋点兵,兄弟们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时间的指针滴答滴答,指到了2019年国庆节后的一天。
哈尔滨机场。一块奖牌、15面锦旗、14封感谢信——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东安保障团队凯旋归来。
儿子“聪”终于看到了在保障基地驻扎了几个月、刚回来的爸爸“聪冲”。“聪”微笑着说:“到家了。”
爸爸感动,感动于儿子的懂事、独立与坚强;爸爸愧疚,愧疚的是儿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缺席;爸爸疑惑,儿子是什么时候,偷偷长成了一个185cm的帅气暖男?
父子相聚不易,但都默默关注着彼此朋友圈的动态。有一次“聪”陪难得休息的爸爸逛了哈尔滨的松花江畔、大剧院,拍了爸爸的照片并发了微信朋友圈,爸爸默默翻看了那条朋友圈很多次。
“聪”有一个小愿望。东安建厂70周年他参观新展馆的时候,他在部队赠送的锦旗和荣誉墙前驻足很久,他脑海里记忆闪回有关爸爸的很多画面。他知道,那是像爷爷、爸爸一样的无数东安人辛勤汗水的凝结。爸爸还没去过新展馆,等爸爸有时间,他想陪爸爸一起参观。
爸爸“聪冲”,如今又投身到了下一个保障任务中去。
时光匆匆,父子的相聚匆匆、爸爸的步履匆匆……
文中的爷爷,是东安原二十三车间业务精湛的磨工张宝玉。
“聪冲”,是张彦君。他是东安服务代表,他是东安劳模榜样。
“聪”,是张聪。他是计量与检验中心的检验员,他奋斗在质量控制的战线上。
爷爷张宝玉,爸爸张彦君,儿子张聪,三代东安人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同心筑梦、接续奋斗。在铸造强劲中国“心”的征程上,他们奉献的故事,还在继续……
|
|
|
|
|